不就是把茶粉倒入麵團一起攪拌而已?
2024 Jul 11 未分類
▋如果這麼簡單,何必花錢上課?
加各種茶粉時,需要考慮到的,
不一定只是把原本的高筋麵粉抽換而已,
還需要搭配不同的手法拌入麵團,
才能在彰顯茶風味的同時,
不因酸鹼問題,
而犧牲麵包膨脹性及酵母活性,
也不會佔據過多營業冰箱的空間,
畢竟當今烘焙業的每分每秒,
都在跟人力、庫存、租金、食材成本拼搏,
有限的空間,
應該要拿來放更高價值、更有產值的食材。
·
▋原來適合烘焙的茶粉,不是隨便的茶粉拿來用就可以
茶的味道要可以鎖住,
又要不會過度消耗茶粉跟產生變質,
是困難的,
麵包尤其比甜點更難
誠如老師所說,
茶甜點通常會搭配乳製品及糖來襯托茶味,
但麵包不一樣,
什麼東西放進去,味道都會被稀釋,
而且又經過高溫烘焙破壞,
前中後調還在嗎?
能真的還原品茶時喝到的風味嗎?
茶粉做甜點比較能被體現,
但做麵包的話需要一些技巧,
所以需要額外用茶葉去墊茶粉。
·
▋犧牲部分茶味,可以換來攪拌及烤焙時的穩定,也可以控制成本
被犧牲的部分,
我們可以怎麼用其他方式補上?
①茶醬=茶粉+茶葉+水
②茶醬=茶粉+水
茶水=茶湯or冷泡茶,
不需濾掉茶葉碎,
既可讓消費者看到茶葉,
又可以墊茶味,使味道較不會散失。
③茶發酵種=茶湯+麵粉+酵母
使用茶水=茶湯,完全取代主麵團的水
以前沒有茶粉時的做法,
有發酵茶的味道,
缺點是養發酵種很佔位置。
更詳細的細節,可以去上課比較能了解,
但我認為如果沒有足夠的操作經驗
(=失敗or失控的經驗)
可能很難理解這種幽微的困難點,
畢竟做茶麵包的困難不在於做不出麵包,
而是做不出理想的茶麵包。
·
▋邊思考邊覺得,難怪啊...
以前用茶粉時,
都覺得要用很多量才會比較有味道,
但味道還是蠻單一直線的苦澀或香氣,
這次才了解到,
原來挑選到適合烘焙的茶粉,
再加上懂得如何操作,
是不需要加很多茶粉,
就可以彰顯其風味的。
有前中後調,
搭配不搶茶風頭的果乾、堅果,
再搭配上有咀嚼感但又好咬斷的麵包體,
當麵包師真的很燒腦啊...
聽完張錫源老師的創作理念,
好像又更可以理解創作的某種定律,
不只是想一個麵包怎麼做、做什麼口味,
而是概括了整個大料理界的範圍,
都要了解的。
·
▋麵包店的淡季越來越難熬
課後有某位同學分享說,
往後炎熱的夏季是越來越長了,
我沒想到上個課也可以聽到解方,
那就是冰冰涼涼QQ的麵包!
冰心茶麵包、冰皮吐司、冰心維也納,
都讓我明年躍躍欲試。
①我真的很喜歡冰心茶麵包,
麵包不需要放到全軟,
只要稍微退冰,
就可以吃到內餡像冰淇淋的麵包,
這一款內餡讓我很驚喜,
我真心覺得很像銅鑼燒冰淇淋!
②邱師傅展示的冰皮吐司,
讓我很驚艷,
不油不膩很好吃,
更難想像的是,
自製如巧克力大理石片的茶麻糬片,
真的是太酷了...
可惜我還沒有辦法負擔丹麥機,
暫時沒有機會可以操作。
③冰心維也納不是沒看過,
但那個內餡竟然是茶磚,而不是抹醬!
這點也讓我非常意外,
更讓我聯想到,
曾經紅過好一陣子的紅豆奶油小圓法國,
優雅的外型、冰涼的口感、美味的內餡,
處處充滿驚喜,
是我走進去麵包店一看到就會買的麵包。
畢竟我很愛維也納牛奶棒...
·
▋若不懂食材的特性,到底怎麼樣一直變化出新花樣呢?
每一年往回看時,
都會覺得自己的東西有點可笑
但這也是一種進步吧?
只要一直有在做,有在用腦袋思考,
有在研究,相信就能掌握的越來越好。
之前曾跟甜點師聊過,
他說大概花了10年,
才敢說自己大致可掌握食材的特性,
我還差太遠,
但至少我已在路上堅持3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