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獨創風味輪讓我重新認識藍紋乳酪,還有在地風土的野心
起司造就了奶的不朽
2025 Jul 17 課程分享
▌起司,到底有什麼好講三個小時?
Cheese is milk's leap toward immortality. 老師如是說。我覺得這句話太浪漫了。
牛奶保鮮期短,起司卻能跨越季節,甚至跟著船隊遠航。從八千年前新月沃土的羊奶起司,到後來歐洲修道院裡的發酵實驗室,世界上這麼多起司,其實都藏著人類跟奶打交道的執念。
所以別小看那一塊塊軟軟臭臭的乳酪,它背後站著整個修道院的秘密、產區的保護、還有百年的等待。
-
▋我的觀察:風味,其實是給耐心的人吃的
我第一次知道:原來起司味道的變化,關鍵就是「誰來吃誰」。
- 乳酸菌吃掉乳糖,產生乳酸。
- 酵素分解脂肪,冒出堅果、奶油的香氣。
- 黴菌、氨基酸再攪一攪,就有了布里和藍紋特有的阿摩尼亞味。
有沒有發現...這些風味,都是慢慢來的。所以回到台灣──為什麼我們缺自己的起司?
不是技術不行,而是沒人願意等。沒人等,風味就永遠只有進口貨。
-
▋我私心挑了3個,最戳到我的知識點:
1. DIDA 自創的「起司風味輪」真的太好用了!
要我們精確的形容每款起司,很難對吧?但有了風味輪就像有張地圖。植物味、動物味、微生物味、奶味、其他風味…先看,後摸,然後聞,最後才咬一口。有時候你以為會臭,一咬卻是十字花科微腐敗的味道,超妙。
之後挑起司、搭麵包,這套方法直接照抄就對了。
•
2. 藍紋居然不臭!而且很好吃!
我以前對藍紋超級有陰影,看起來像發霉不說,打開包裝聞就得退避三舍。殊不知那些藍色靜脈(blue vein)的痕跡,就是在給起司內的青黴菌「呼吸」後,它們樂得開心長出來的證據。
這次吃Fourm D'Ambert AOP法國昂貝圓柱,入口是奶油滑順+一點點鹹鮮,青黴菌溫柔地把奶味往上推,完全不噁,甚至單吃也可以。
這也呼應一個經典行銷觀點:「市場往往不是缺產品,而是缺正確的第一口體驗。」
•
3. 起司不是單品,它和麵包、酒本就是一家子
這堂課裡老師一直講:麵包、起司、酒,全是發酵產物,酸度、熟成都串在一起。搭對了,1+1>2;搭錯了,真的就是 hmm...
有趣的是,紅酒澀味太強烈,反而不一定適合多數起司。白酒、啤酒、康普茶這種帶酸、帶氣泡的,才是最安全的百搭組合。
如果你真的懶得想,就選這三個,絕對不會出錯。
-
▌知識以外,還有一些我沒想到的細節
像是:
1. 起司怎麼保存?
千萬別直接丟冰箱吹風,也別用塑膠袋。
老師教的做法:用起司紙或廚房紙巾包好,放密封盒,看到有水珠要立刻擦,否則你可能就會看到一角開始發霉...
•
2. 超市賣的 Brie,不是正宗 Brie
很多人以為只要有白黴就是 Brie。其實真正的 Brie,是整輪超大塊、2kg 重、有稜有角。超市那種小塊圓圓的,只是比較「年輕」的版本,風味差很多。正宗的切開,內裡軟得快要流出來,帶著蘑菇味、青菜味,熟透還會有十字花科蔬菜的嗆味,跟阿摩尼亞味。
那味道有人愛,但我老實說──我不愛。
•
3. 台灣做起司反而沒包袱?
歐洲有 AOP、PDO 產區規範,怎樣飼養、怎樣發酵、怎樣熟成都寫死,就像我們烘焙人常買的發酵奶油一樣,有保護也有價格。
但台灣沒有起司傳統,就是一片空白。老師說,這反而是自由。要創造屬於台灣的第一塊風土起司,沒人管你怎麼做。
-
▌最後,我想說──起司教我的不是味覺,而是選擇
上完這堂課,我腦裡一直浮現畫面:北海道的乳牛、修道院的地窖、熟成起司能抵押貸款……
那些獨特的風味,背後都是因為「有人願意等」。
慢錢,換來的就是風味。
當然,我必須誠實報告:消費者要買起司,確實需要付出不算低的成本。在吃與不吃,買與不買之間,我們到底該怎麼選擇?
也許對我來說,下次我要買起司時,會留意那些正在把鮮奶變成永恆的酪農和乳酪師傅。因為每一口,都是給風土多一點時間。
還有,還沒試過好吃藍紋乳酪的你,下次真的給它一次機會。搞不好,你也會像我一樣發現:藍紋不臭,反而很溫柔。(或很驚嚇?)
謝謝 Dida乳酪 Dida Creamery 大方揭開起司的奧秘,收穫已不是頗豐可以形容的
謝謝 食寓森鄰有美酒又漂亮的讚讚場地,旁邊還有好舒服的公園好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