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寫在我做麵包滿四年的今天
從熱情到邁向專業:我的優勢,不是硬技能
2025 May 26 心路歷程
2021 年 5 月 26 日,我卡在論文裡,也卡在疫情裡,更卡在自己的人生裡。
▋研究所原本是我通往夢想的橋樑
我以為結合聽力學與商業背景,會讓我更靠近「出國工作」這個願望。我甚至放棄了交換學生機會,選擇已應徵上的國外大廠PM工作,結果疫情讓我一次失去所有生活藍圖,也突然不知道,人生還有什麼可能性?
一個人如果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定位,未來到底能靠什麼過日子?你能想像那有多絕望嗎?
我很清楚,台灣沒有我要的機會。履歷打不出任何商業市場上所需要的亮點,論文一打開還是停在好幾個月前寫的那頁。我開始懷疑自己:我到底會什麼?那時常常哭到很晚睡,醒來也在焦慮,哪有什麼年輕又有美好希望的未來可言?
就在這樣的谷底,我做了人生第一顆肉桂捲。
▋那顆肉桂捲看似沒什麼了不起
但我發了一張成品照在 IG,意外收到一堆朋友想訂購的私訊。
就這樣,我開始用 32L 的小烤箱,加上一台一次只能打 400g 麵粉的麵包機,做起了肉桂捲。用這種既沒有規模經濟又沒有效率方式,做著做著,不知不覺,也累積了一兩年,沒想到也做了幾千顆。
每天爸爸騎著機車載我到每個人的家樓下,交貨方式很搞笑,是把麵包放在對方的機車坐墊上,避免實體接觸。
當時,很多人問我是不是要轉行了?我總是搖頭說:沒有啦,還沒到那個程度。更嚴格來說,我知道,只靠做麵包,是無法真正養活自己的。但我沒想過,我會一路做滿四年。這是除了讀書、學鋼琴以外,我人生中堅持最久的事了。
▋我一直都不是一個擅長「硬技能」的人
唯一能被認證的,大概只有我的聽力師執照& 入闈過考試院的資歷吧?
我會一點寫作、一點統整,也擅長架構思考和上台演講簡報,說服,是我最擅長的,但每次寫履歷,都會卡住。因為我的軟實力,無法在短時間內向陌生人證明。我的轉化能力,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那也算是一種能力。
我面試時,總是其他對手稱許的對象, 但最終都沒有被選擇。
▋直到這幾年,我終於敢說出口:我最強的能力,不是技能,是轉譯
我擅長把艱澀的語言轉成白話文、 把老師跳Tone的課整理成有邏輯的筆記。我不是資訊的搬運工,而是情緒的轉譯者、內容的翻譯者。我喜歡幫一段話換種說法、幫一個情緒找到出口,幫那些「難以靠近」的東西,變得可以理解與感受。我擅長發現hidden needs, 感謝醫學院跟過往病人給我的訓練🙏
回頭看,連我做麵包的方式,也是。那時的我沒上過課,也沒有老師帶,每次想做沒做過的麵包,就查資料、拆邏輯、對比流程,把那些專業術語翻成「我看得懂的版本」。我才發現,連做麵包, 我也是在做「轉譯」。
我是看到一份食譜就直接跟著做嗎?不。我一定要做足了功課,了解各種做法的差異後,才會動手,說來也沒有特別原因,就是個性使然。
▋轉譯,不是把英文或法文翻成中文
而是把複雜的技術流程,轉成我自己的語言、自己的邏輯,然後再教給別人,幫別人解決烘焙問題,甚至被上過課的學生戲稱「歐包研究所」。
做麵包,不只是做給自己吃而已,而是一種讓我理解這個世界、也讓這個世界理解我的方式。
▋研究所那幾年,是我最懷疑自己的時候
原以為唸書可以喘口氣,結果反而比工作時還累。聽不懂的商業語言、接不上課堂討論已是家常便飯,每次寫報告的邏輯,都簡單到自己覺得愚蠢,有點不敢交出去,「我不夠格待在這裡?我真的很笨?」
但我沒有放棄。
我用自己的方法,把那些聽不懂的東西,一塊一塊翻譯成能吞進去的邏輯。因為我沒辦法硬吞別人的框架,只能理解、消化並重組成自己的版本,雖慢,但有效。
也許我就是一個摸索的很慢的人吧?我花了四年,寫了一本七萬字的論文,離校前也贏下學校的企業併購比賽,拿到代表學校參與國際賽的資格。這是一個大學唸醫學院、唸一個超級專業科系的我來說,沒有想過的事情。
原來我也能上談判桌,用我短時間大量吸收的半導體知識,有策略地說服台下金融、法律界的大頭們,選擇我的團隊。那一刻我才明白:「能力」有時候不是誰記得快、誰表現好,而是你能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解方式。
▋有一位老師曾對我說:「你很擅長把業餘的事,做到專業。」
那句話把我撤底揍醒。我不是為了當麵包師傅而做麵包,而是找到了能讓我沉浸、不受世界紛擾的心流。人一生最重要的,不就是找到自己嗎?
我的學習方式,從來都不是最正規的。我靠的是執著是任性,是「我一定要搞懂」的那股不甘心。只要我有熱情,我就可以拼到找到答案為止。
▋這就是為什麼我常說:「天賦與熱情,缺一不可。」
我沒辦法為了迎合我不感興趣的job description,去學我不感興趣的東西,而我所認識的那些真正厲害的人,也都如此。 他們願意成為同儕中奇怪的人、不被理解的人,也願意用盡所有代價,去撞出一條自己的路。
我不可能是最會做麵包的人,我不會比世界冠軍還厲害,那也不是我的目的,但我想成為一個:能用麵包說話、用文字陪伴、用轉譯連結世界的人。
我做的不僅是麵包而已,是一次又一次,把自己從谷底拉回來的過程,把他人從完全陌生拉到很近距離的連結。
▋如果你也正在一段不知道該怎麼表達的人生裡掙扎?
那麼也許,我們練習的不只是某種技能,而是試著把生活,翻譯成自己能活得下去的模樣。
四年了。終於能勇敢的說—— 我最大的能力,不只是技能,而是轉譯。
而隨著年紀增長,我對孔子所言越發有感悟:「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」
如果你對一件事,沒有一種不為錢,不為時間長短,也想探索到底的執著,你就不容易走得長、走得深。
與你分享我用四年時光換得的感悟,希望下一個四年,你我都還在這裡,互相陪伴彼此前行。
祝福你也能找到那份—— 讓你甘願努力、沉浸其中、走得長遠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