頂尖麵包師與甜點師的中式蛋黃酥 ─那些我沒想過的事
2024 Sep 22 未分類
身為烘焙人,知道蛋黃酥之繁瑣複雜,
所以選擇不做🤣
但好奇兩位大師對蛋黃酥的思考,
再加上陳耀訓&法朋蛋黃酥
是認真搶購也買不到的...
所以來聽演講是絕對可以吃到的🙈
今天這場演講由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、名廚 MINGCHU、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舉辦,議題很有趣,
從製作者、產品面、消費者切3個視角,
我感覺下次可以找中點店家也來聊聊🤣
因為講座內容實在太豐富有趣,
集中在一篇會導致篇幅過長,
所以本篇我寫的是偏消費面的事情,
再結合自己的經驗所引發的想法💡
下篇再寫製作者對於製程、材料上的選擇(但我真的不太確定第二篇寫不寫得完🤯)
▋萬年黃牛問題何解?
黃牛一直是難解,或甚至是無解的問題,
我以為現場排隊好像比較公平?
反正能多早到就多早到,各憑本事,
似乎是比較不容易作弊?
想到以前高中排升學補習班的劃位,
我也是跟同學帶著童軍椅凌晨去打地鋪,
卻還是沒劃到想要的位置,
高三只好坐第1排惹😂
但,排隊依然會有黃牛代購,
店面位於住宅區,排隊更造成居民困擾,
像我去過一些名店就常看到警察驅趕臨停
·
▋的確,我沒想到居民這塊。
想像住家巷子不寬,卻因為有名店鄰居,
連續兩個月無時無刻都塞滿人車,
確實是令人厭倦。
鄰里關係若不能做好,店面很難生存。
以前學校離台北犁記很近,
中秋節前排隊也總是很誇張,
幾乎快排到馬路上,
不過那邊畢竟是大馬路上的商業區吧?
就對居民造成的困擾程度來說,
巷子應是更有感的。
·
▋不排不排,線上訂購比網速總行了吧?
No...用自動化程式搶購的更多!
若連大明星的演唱會設了有門檻的問題,
都還能被黃牛掃光票,
賣蛋黃酥的店家能何解呢?
黃牛就是「一個願打,一個願挨」的機制,
根本解決的方法就是:不要買黃牛。
·
▋甜點界CHANEL&蛋黃酥界Hermès
陳耀訓師傅對蛋黃酥的設定是:
麵包店客人有送禮需求。
送禮來說,需要考慮到賞味期限,
去反推測試,大概是5天。
而中式油皮與油酥的關係,
就像可頌麵團與奶油去延壓堆疊出層次,
要酥,卻不能太乾。
李依錫師傅認為蛋黃酥並沒有精品化,
而是走出差異化。
精品是外界賦予的,而不是自己喊的。
他們真正在意的是:
小至蛋黃酥本身細節,大至盒裝的意象,
能否由裡到外的代表台灣?
我覺得盒裝設計很有意思,
50-60年代復古海棠花壓花玻璃花紋,
抽拉盒子時有半鏤空的感覺,
就像是因為花紋而有了隱私的玻璃,
非常有台灣味~
·
▋其實做吃的東西,都在考慮「平衡」
風味、濕潤度、化口性、咬斷性、誰會不會蓋過誰的味道⋯等,
都是取決於製作者的想法。
但即使你有這樣的想法,
也要有足夠的技術含量才做的出來。
或甚至真的真的做不出來,無法克服呢?
而「平衡」與否,
也會受到許多主客觀因素影響。
▍客觀來說,每批食材都會有些差異
尤其是農產品或各種比較天然的食材,
麵粉是舊粉還新粉?
生鴨蛋的鴨鴨是老鴨還是新鴨?
越少人為介入應該是越天然,
但品質卻越難控制,
做少量,可能還感覺不出來品質的落差,
但放大量體,易造成市場反應品質不一。
▍主觀來說,不同個體,感受就不同
即使同一個體在不同季節品嚐同個產品,
味覺感受也不一樣,
冬天吃覺得比較不甜,夏天吃感覺好甜?
同個產品在不同季節,也要做糖度調整。
·
▋插入一個常見的品質話題:「在家做的都比店家做的還好吃?」
事實上是:大家都是高手,
但不同量體的做法,顧慮的事情不一樣。
在家,可以專注只把這幾顆搞定就好,
反正自己吃,也沒有要對誰負責,
只要自己跟親友覺得好,就好,
但大量生產同一個產品,
要求的是「食品安全」,
要求的是「不分季節氣候都要品質一致」。
個人⮕二、三人工作室⮕單一街邊店⮕連鎖街邊店⮕工廠,都是不同量級的挑戰。
·
▋成本、價格&價值?
材料成本狂漲已是眾所皆知,
若要做出自己風格無可取代的蛋黃酥,
很多材料就不會使用既有產品,
而是需要工廠幫忙大量客制化,
指定的內餡配方、
指定的鹹蛋黃醃漬法、
指定風味的無水奶油,
以商業角度來說,如果數量不夠多,
和工廠談客制化的議價力就低,
數量少也許也不是不能客制,
但成本會高的無法入眼。
所以要高品質,
就難以兼顧大數量與較低成本,
小量比較好控制品質,但成本較高。
而從人工與包裝來看,
漲幅不在店家能控制的範圍內,
烘焙業一直以來都在大缺人,
辛苦、高工時、相對其他行業的低薪,
誰幹?
但手工製作的口感,機器目前不能取代,
那就是只能花更多錢請人做。
綜上所述,成本越來越高,
中型店家的利潤越來越難抓,
故品牌若定位在低價,
就沒有什麼空間可以調整,
高價的,就有,
但要有能力提出相對應的價值,
而這個價值是消費者能感受到並買單嗎?